淺談畢業設計展背後的獲利與弊端

說起每年各大專院校設計學會的盛事,是為五、六月畢業展覽,集結了設計人的心血、理想及熱誠,當中規模最大的展覽屬新一代設計展,不是設計人多多少少都聽聞的大規模畢業展覽,只是一般民眾很難看見這項盛事背後的辛酸,當愈來愈多人關注,設計產業才會愈來愈進步。

(圖片來源:新一代官方網站)

 

設計展那些有形無形的成本

 

每到了這個季節、就會出現許多褒貶不一的討論,當中最為詬病的即是這些策展與製作的費用是否造成負擔,且不論製作過程所須的成本,報名費、展覽攤位、壁板、大圖輸出等花費總計下來也不輕鬆,在各個論壇上也不乏抱怨的言論,更有人提出為何是參展學生要支付近乎所有的開銷,展覽的初衷即是增加學生的經歷、開放一個為人所知的平台增加曝光度,提高民眾參與設計產業的意識,的確、新一代讓更多非設計科的人有機會去接觸作品、也吸引了相當多的業主前來,只是這後面所支撐的成本,金錢、人力、時間等,真的對這些廣大的設計新秀是良好付出的嗎?亦或只是白白的讓學校消費了一把、成了免費的招生看板?

 

筆者幾次進場參觀,發現學校的名稱往往大於設計主題,學生們的作品名更是不甚起眼,各校似乎也會為了搏人眼球,在校區的場地上大費周章,本以為是學生的大型裝置,然而是校方的場佈,那麼當中會不會又是犧牲了畢展組員的時間與精力,就為了做出一個「招牌」,華麗磅礡的展場又花了多少有形及無形的成本,當中獲益的真的都是學生嗎?在展覽過後,這些大型裝置是否變為大型垃圾,是否本末倒置了展覽的用意,展覽不再是學生們的舞台、反而淪為校方的活招牌

 

 

何為設計:那些被破壞的理念

 

在時代的變遷下,設計一詞所涵蓋的範圍愈來愈廣泛,從以往單指畫家或雕刻家的圖稿、漸漸轉變為兼具了藝術性、實用性甚至包含了經濟層面的創作。筆者私自認為學生時期的設計是最純粹的,不需要考慮過多的商業因素、純然實現自己的理想,設計的目的應是扣人心弦的、發人深省的。設計展提供的是一個「發表理想」的平台,這些設計或許不符合商業需求,但也因此可以從更不一樣的角度切入核心思想。

 

在初步了解所謂設計後,回過頭來看看現下的設計展,學生們在製作畢業展時,是需要經過多次的提報,由教授們、業界的老師評筆,而後修改及製作,在多次的建議下,會不會無形中扼殺了學生的理想,又或是指導老師為了私心、以為學生著想之名,使最後的作品並非他們最想做的呢?類似的事件可能不是多數,但也是略有耳聞,於是我們回到起點,設計的意義究竟為何、而鼓勵學生參展的意義又是為何

 

各方言論層出不窮,有人說這些展覽的費用本就是設計人該付出、有些人為此打抱不平、有些人抨擊學生沒有抗議作為、有些人表示這些弊端都是虛榮的學校在背後操控,筆者認為學生是相對弱小的角色,沒有背景、希望被看見、比不過社會人士的精打細算,或許試著表達了退展之意,然而教授亦或系辦卻說這樣下次想參展、就可能不再是好位子了,結果呢?害怕損害學弟學妹的權益、罪惡感上升,於是年復一年、所謂「傳統」形成,再無人敢打破。

 

有個屬於自己的展覽是多數設計人的嚮往之事,有個有力的協會在後支撐本應該是有益的,但是當展覽意義變質,或者說當中多了太多不單純的考慮時,這樣大型展出是否要繼續呢?或許今年的疫情是改變的一個契機,數位時代的優點是使人們獲得資訊變得容易,使用了網路平台也可大大節省在佈展時的費用與人力,更可以避免因展期結束而只能丟棄的場地布置,學生們可以花更多心思在自己的作品上;數位相關的作品也不再需要湊到攤位前、三五個人盯著小小的平板螢幕,可能還因為現場吵雜而破壞了觀看體驗。設計展的主體本就是設計人以及其作品,當我們集中焦點才更能看見新秀們的巧思與熱情。

 

 

逐漸多元化的展覽與改變

 

除了由公部門舉辦的展覽,如新一代放視大賞青春設計節,也有幾所學校退出大型展場、改為校際間合作展出,選擇了更精準的觀展對象及更優良的策展空間,實現學生們理想中的展覽;筆者認為這是件好事,也期盼著不論是展覽形式、觀展體驗、各方獎項等能夠越來越多元,因應現下愈來愈細的分門別類,也能使得大眾更能聚焦作品及設計人。雖然今年因疫情影響,新一代設計展取消,筆者會更加期待明年的改變;若是真的想看看今年新秀們的創作,近期在松菸也有銘傳大學、國立聯合大學、華梵大學、成功大學等校系舉辦展覽,皆是免費入場,在某個晴朗的午後就去欣賞一下新秀們的設計吧!

圖為:國立聯合大學建築、成大建築、華梵美術語文創系 畢業展覽

讀者回應

精選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