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鐵席地而坐:台灣的文化多元與磨擦

台鐵席地而坐:台灣的多元文化與磨擦

 

事件起因

由於新冠肺炎肆虐全球,台鐵自二月底禁止大眾在車站群聚、席地而坐,並停止租借場地。只是近日疫情雖然趨緩,台鐵卻對外宣稱有永久禁止席地而坐的打算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台鐵禁止民眾席地而坐的打算公開表達之後,雖然台鐵並未明確表達限制外國移工席地而坐,卻仍受到不少時事評論家、文化人評為歧視他國文化,限制人民聚集自由。台鐵方面則強調,台北車站從未開放席地而坐,一切皆是民眾習慣使然;針對此事,交通部長林佳龍則持相反意見,他表達車站固然肩負疏運和緊急狀況時疏散的任務,但只要能兼顧,不應僅以單方面主觀的「有礙觀瞻」決定公共場所的規定。並強疫情過後,台鐵應及早讓一切恢復如常。

 

外籍移工為何在車站附近席地而坐?

目前在台工作的外籍移工一共有七十萬人,在台灣約莫兩千三百萬的人口裡就佔了3%。如果這樣說還無法大概明白在台外籍移工的人數,那麼在提供一個數據,當前苗栗縣人口約56萬,新竹市人口約四十五萬。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,外籍移工以在台灣佔有一定的比例,也有各自的文化社交圈。

 

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印尼移工在假日聚集在火車站、附近活動廣場席地而坐,喝飲料、吃東西、開心地聊天。席地而坐,在印尼是再稀鬆平常不過得事情了,移工們來到台灣後,自然也把家鄉的習慣帶過來,加上火車站、廣場並沒有設立足夠的座位,那麼三五好友聚會時席地而坐,似乎是非常合理的選擇。

 

爭議並非首次發生

只是這樣的習慣,到了台灣卻成為有礙觀瞻的「落後」形象。台灣物業、商場、公共場合禁止人們席地而坐並非一日之事。早在2012年,齋戒月結束,台鐵方面以擾亂秩序和動線的為說法,使用圍欄將大部分的區域圍起,限制旅客活動、席地而坐。這個做法在當時被視作強硬手段,隱性的將東南亞移工請離台鐵大廳,有人質疑,若是為了動線考量,大可使用紅線圍出通道即可,台鐵當時作法有諸多爭議,也就暫緩執行。然而席地而坐影響觀瞻和影響動線的爭議卻一直存在,即使到今天仍舊在社會上充不同看法。

 

除了台鐵之外,2018年台中東協廣場(舊名第一廣場)也曾貼出告示禁止席地而坐,東協廣場一直是外籍移工假日娛樂、休閒的場所,雖然東協廣場並未明指針對外籍移工,然而所有告示皆使用英文,不免讓人聯想其針對性。不僅只有貼出告示的東協廣場會趕人,就連在緊挨著廣場,在近幾年被翻修整治的綠川,外籍移工們也有遭警告的經驗。

 

社會正反面評價:

台北車站禁止席地而坐再次引發社會辯論。日前,自由時報報社在Facebook上舉行投票,總共一萬兩千多人參與,共有76%民眾認為「不要坐比較好」、24%民眾認為可以開放給大家坐。

 

反對席地而坐的民眾有的認為台北車站為面對世界的大門,在大廳裡席地而坐有礙觀瞻;有的則無法接受席地而坐的諸般行為,譬如搓腳皮、吃飯、大聲聊天、睡覺等,指這樣的行為讓首都車站竟然看似遊民的集散地;先前提到的動線規劃,也在群眾意見裡佔有一席之地。

 

而支持開放的評論則普遍為自由撰稿人、時事評論家、文化人所發表。指出,台灣為包容各國文化差異的社會,不應該因為席地而坐的文化來自外籍移工,就以「落後」的角度批判。有的更指出台灣所包容的不是文化,而是台灣人以為「先進」的文化。事實上,在台鐵大廳席地而坐的不只東南亞的外籍移工,(當然大部分是,尤其以慶祝齋戒月時為多)但此外也有各國民眾,包含台灣人民使用該場域,他們表示,台北大廳應是一個可以讓各國文化交流的地方,不應該輕易地限制民眾聚集、席地而坐。

 

文化的包容與色彩

國家是一個不怎麼大又不怎麼小的空間,文化是有稜角的,他們相互衝突,磨蹭、受傷,在這過程中不斷結痂,變得圓潤。誠然,我們未必習慣外籍勞工席地而坐的文化,來自異鄉的他們也僅是藉著一方空間,聊思故鄉罷了。台鐵大廳公共空間是否可以席地而坐自從移工來台後爭議不斷,我們當然支持台鐵希望自己的空間乾淨寬敞,但也尊重移工當地文化,希望政府能夠盡快完成配套措施,比方擺放椅子,或增加空間給予外籍移工使用。

 

台灣相較移民國家還沒有那麼多的文化複雜性,儘管在過往兩三百年接受了荷蘭、西班牙殖民,先後經過明清統治、日本佔領,但現在社會大抵還是以華人社會為主。即便如此,以包容著稱的台灣也乘載著諸多不同的文化,無論是這片土地原來的主人原住民、後來遷徙來台的華人、或是頻繁來往的外籍工作人員都是台灣的一份子,不管最後結果為何,我們都應該用包容的心來面對彼此間的差異。

讀者回應

精選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