狹小的香港:發水樓、劏房、納米樓

狹小的香港:發水樓、劏房、納米樓

韓國導演奉俊昊執導的《寄生上流》勇奪2019奧斯卡金像獎四項大獎,獲得全世界觀眾廣大的共鳴,再次喚醒人們對貧富差距的恐怖記憶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說到韓國簡陋、潮濕的半地下室建築,你還會想到什麼?我想到同樣地狹人稠的城市,香港。香港曾為了土地問題,在2018年展開土地大辯論,最後決定為了拓展香港土地進行填海、收回空置地、農地、提高空置稅,然而這一年來香港事件不斷,土地問題也被擱置了。

 

這是題外話,在2019的反送中大遊行時,中國當局與香港政府曾一度為了模糊焦點,將香港人反對逃犯條例以及警察執法暴力的問題,說成「都是因為香港土地太少、房租高、地價高、薪水跟不上,才讓那些年輕人出來抗議」。當時在中國當局與香港政府的批評聲浪裡,不少香港地產商如新世界、新鴻基等都捐地給政府,避免「鬥地主」在香港重演。

 

總之,這篇文章將會簡單介紹,香港「劏房」的文化是怎麼出現的?這樣獨有的居住環境到底是什麼面貌?這樣的環境又怎麼影響香港年輕人的生活?

 

香港土地狹窄

香港民眾民生空間狹小、社區建設不足、營商成本高早已不是新鮮事。根據2018年土地大辯論所屬的「土地專責小組」報告指出,如今香港市民面對住樓問題,普遍有樓房「貴」、「細」、「擠」,所指的樓價高、租金貴、上車(買房)難。

 

為什麼香港土地嚴重地不足?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,第一部分是由於香港地勢問題,第二部分則是由於土地長期被地產商壟斷,第三部分則是由於過去執政時所作出的政策導致土地供應降低。

 

根據土地小組資料,香港總面積1111平方公里,以建設土地占24.3%(270平方公里),其餘75.7%為非建設和未建設範圍(譬如郊野公園、濕地、林地等)。而已建設的土地里可供住房的比例只占6.6%。加上根據香港政府統計,香港人口將一直增加到2043年822萬人的頂峰,接著會緩慢下跌至2066年。只是因為每戶人口降低住宅的需求將會提高。

 

來源:香港土地專責小組

 

地產商長期壟斷香港土地與經濟

地產霸權,指的是地產商長期壟斷香港經濟及土地,從中牟取不合理暴利的現象。香港大型地產商譬如李嘉誠所擁有的長實集團、郭氏家族的新鴻基,李兆基所擁有的恆基集團以及鄭裕彤所擁有的新世界集團,都為香港數一數二大的地產商。

 

然而所謂地產商卻並非只經營地產事業而已,各地產商在許多領域都有跨足投資,甚至到了壟斷的地步。地產方面無論是住宅、商場、酒店或者個娛樂場所都由地產商所製造或者擁有。民生方面譬如長實集團就擁有了零售(商場)、電器、電訊、電力等,涵蓋業務之廣,令香港市民難以避免地進入長實集團旗下消費。

 

香港政策措施促使土地供不應求(劏房出現的原因)

劏房的出現要一直追朔到二零年代,初期為了防止房價崩跌,造成業主破產失業,2002年由當時房屋及規畫局長孫明揚,所提出「孫九招」以及香港特首曾蔭權任職時長期壓低土地供應,導致土地供不應求。

 

當時「孫九招」裡限制土地出售給地產商、減少空屋、取消居屋計畫等,簡單來說就是因為當時房屋供過於求,又因整體市場經濟的關係導致房價崩跌,因此「孫九招」提出諸多政策停止出售土地給地產商、停止建設公屋、補助消費者購買房屋,刺激房屋市場並拉高房屋價格。

 

一直到2003年住房價格谷地反升,到2008年美國量化寬鬆政策,使得供樓按揭利率降至1997年後的低點,連帶讓房屋價格不斷飆升至高位。而曾蔭權掌權期間,即使房屋價格已經恢復正常,曾蔭權仍然拒絕恢復居者有其屋計畫,並稱年輕人不需急著買屋,長期壓低公屋建屋量以及拍賣土地。面對不斷成長的人口也使得房屋價格不斷上漲,最後終於出現僧多粥少的情況。

 

土地稀缺的情況下,屋主發現將小屋分割成多個單位出租,相較起原本的一間房屋獲利更高,許多屋主相競製造劏房,甚至因為獲益高,連有的工業大廈都被拿來做劏房之用。

 

香港住房文化:發水樓、劏房、納米樓

由於香港土地稀缺,政府政策又偏袒地產商,導致租金月租越高,房屋價格也不斷升高,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出現了許多房屋問題,譬如發水樓(發水指泡水後膨脹,後延伸為坪數膨脹的住房,實際沒有那麼多可實用空間)、劏房(一間屋子被隔成好幾部分)以及因應買不起樓的年輕人而推出小坪數的房屋。

 

發水樓:

發水,在廣東話裡代表泡水膨脹,實體並沒有看起來那麼大。發水樓意即實用面積不如書面上的數字。因此,在了解發水樓之前,要先了解幾個住宅的基本觀念。

 

實用面積:住宅單位內的地板面積,連同窗台、露臺以及牆壁(包括厚度)面積。

 

建築面積:包含大樓內所有室內空間的面積,包含大樓大廳、走廊、公共設施、回收垃圾空間等所有地方,交予所有單位人人分擔。

 

可用面積:指實際上住戶可以享受到的室內面積。

 

而住宅的實用率計算方式為:實用面積 / 建築面積,因此建商在推售房產時就會強調住宅的實用率,實用率愈高就愈吸引消費者購入。因此建商若想要「發水」就只要提高實用面積即可。

 

如同我們提到的,牆壁厚度以及陽台、露臺也可算進實用面積裡,因此常常出現加蓋的陽台、露臺,或者將外圍牆壁加厚以提升實用面積,甚至出現了陽台比住房還要大的情況,然而一般住戶根本不會使用到那些地方,這就是所謂的「發水」。

 

來源:pixabay

 

劏房

「劏」,在粵語裡為「剖開」之意,例如劏豬就是殺豬的意思,而「劏房」所指即是將一間房間剖開,分割再分割,幾個人共同居住在本來已經狹小的房間裡,有時甚至必須要幾十人公用一間浴室。劏房各式各樣,切割的方式各有不同,但共通點就是「狹小」,且必須在狹小的空間內有各種用途。

 

譬如一坪多的房間必須同時有廚房、廁所、曬衣陽台以及臥室等功用,因此經常一間劏房裡就只有一張睡鋪,左手邊是洗衣機和馬桶,馬桶右邊的洗手台就充當洗菜做菜之用,而洗好的洗衣機就直接曬在房間裡。

 

劏房的出現是為了因應香港土地不足的問題,其實,相對起來香港市民的收入已經相對其他城市高上許多,然而因為土地缺少的緣故,租金高;租金高,物價也高;物價高,所有日常的消費也高。

來源:pixabay

 

納米樓

由於香港地狹人稠、物價高、存錢難,香港市民不得已只得購買負擔的起的狹小房屋,在此情形下,香港建商將房屋越蓋越小,將特別小的房子已較低的價格出售給消費者。

 

「納米」其實未有官方定義,在1980年代時,香港最小的房型尚有兩個房間,實用面積約兩百多呎(一呎約30.48公分),一直到「孫九招」、曾蔭權執政時期時建商出售的房型以最小到了一百多呎,甚至是開放式沒有隔間的房型,頗類似台灣的套房。

 

 

根據香港政府統計,香港人口趨勢將朝「家庭住戶數上升,每戶人口下降發展」,也就是說,單身、不生子或只生一個孩子的家庭上升,於是納米樓在市場是也有需求。

 

其實,納米樓並非香港獨有,全球都面臨少子化、單身主義上升的問題,其中尤以大城市如東京、紐約等大城市為首,就連我們所居住的台灣,台北市也有不少小單位房型出售。

 

讀者回應

精選文章